原创姜榆木书单
年,艾美奖最佳女主演和最佳编剧奖颁发给了同一个人。
她便是英国85后天才女剧作家,菲比沃勒布里奇。
由她自编自演的都市轻喜剧《伦敦生活》,两季都在烂番茄上收获%新鲜度的好评。
不仅是在欧美地区,这部作品引入国内后同样大受欢迎,其中第二季更是获得豆瓣9.5的超高口碑。
有人评价:“感情危机、贷款压身、加班熬夜……每个人都被生活推到崩溃的边缘,《伦敦生活》却用这种崩溃让你笑出了声。”
最近几年,“丧”、“躺平”越来越成为这届年轻人逃避现实压力的出口。菲比以此为切入口,细致描绘一个颓丧女人的心路历程。
每个观众都能在剧中,捕捉到自己崩溃的日常,正是有了这份感同身受,我们会因角色的颓丧荒诞而笑中带泪,也会因角色的自我治愈重拾生活的勇气。
“邋遢女士”的躺平人生
—
《伦敦生活》的英文剧名为“Fleabag”,意思是“邋遢、散乱、随便的女人”。
剧中女主的名字被刻意淡化,Fleabag便是别人对她的称呼。而她也显得“人如其名”,几乎以自毁的态度,坐视生活变得糟糕透顶。
事业上,她经营一家行将倒闭的咖啡店,任由一只豚鼠上跳下窜,闹得门店凌乱不堪,吓得客人掉头就走。
情感上,女主来者不拒,换男友比换衣服还勤快,哪怕是公交车上遇到的猥琐大叔,不等他对方开口,她直接上前问“去你家还是我家”。
一旦对方表示,想和她发展认真严肃的恋爱关系,她便嗤之以鼻地嘲讽对方:“你真可怜。”
家庭方面更是一地鸡毛。
她跟继母剑拔弩张,不仅顺走继母的艺术品,还在后者的画展上摔碎酒杯。
在父亲和继母的订婚酒席上,她跟姐夫大打出手,将对方打得鼻青眼肿,自己也是血流满面。
对于情感上唯一想依赖的姐姐,她也总是竖起高墙。有次姐姐想拥抱她,她敏感地以为是要打自己,猛一甩手扇到姐姐脸上。
周围人评价她“只要有她在的地方,就一定会出乱子”,而她对此不以为意,仿佛这就是她和世界的共识。以致于远远听到一声,明显不是喊她的“混蛋”,她也会下意识地回上一句“干嘛?”
她听任旁人目光的描绘,用一种装出来的随心所欲,显得自己对生活有恃无恐。
只有门店打烊后,一个人抱着豚鼠偎,依着灯火,才会拨开人前的伪装,直面自己的脆弱。
母亲去世后,她眼睁睁看着母亲助手和父亲越走越近,最后霸占母亲生前最心爱的画室。
自己被姐夫占了便宜,却被姐姐怀疑是她勾引在先,只因人们都觉得她有类似前科。
女主原本还能向咖啡店的合伙人小波倾述烦恼,可这唯一的知心朋友也在车祸中意外去世。
打击接踵而至,女主索性揉碎人们视为正常的生活,好让人觉得自己不是无力改变,而是根本不在意。
事实上,她瞒着家人到处寻求贷款,毕竟咖啡店一旦倒闭,她和小波的联系便会彻底断绝。
当她接到一家信贷机构的电话,她激动万分,一路上跑得满头大汗。她以为毛衣下面还有件衬衣,脱到一半时才发现,自己内衣已裸露在贷款审批员眼前。
她刚想解释,可发现对方是觉得自己急需贷款才出此下策时,她想也没想就来了一句:“你也不看看自己长啥样。”
贷款告吹后,女主也想过向姐姐借钱。而当姐姐主动问起咖啡店的情况,女主立刻打消念头,笑着表示生意很好,不用她操心。
感情上也是一样。
好不容易在频繁约会中,遇上一个自己喜欢的男人。可听到对方要离开时,哪怕内心无比伤心,仍要装出无所谓的样子,还表示这样正好,反正前男友随时可能回来求自己复合。
32岁的女主总结出自己的人生哲学,只要变得不在意,就能避免任何因为失望带来的伤害。
而在这种情绪驱遣下破罐破摔,那些被让渡的爱情、事业和家庭,又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裹挟着空虚与不甘反涌心头。
也正因此,人前没心没肺的女主,独自面对车水马龙的街道时,也会忍不住泪珠盈睫,打湿的睫毛膏肆意流动,留下一张破碎的脸庞。
自暴自弃本质是一种逃避,“逃避可耻但有用”,可终究不会一直有用。
“丧”背后的压抑,每个人都深陷其中
—
又是一个毫无生机的早晨,女主倚在地铁座位上,观察周围的乘客。
在她眼中,这些乘客端庄得体,却又时刻暴露崩溃的模样,哪怕这种崩溃转瞬即逝。
这并非女主的想象,而是这个世界的众生相。
人们原本以为,只有女主很丧,她身边亲友都过得如鱼得水。事实却是谁都有自己的不堪,掀开体面这张华丽的袍子,全是生活的满地虱子。
正如女主的姐姐,她是跨国公司的高管,还有幸福圆满的家庭,旁人眼里妥妥的人生赢家。
而这份光鲜形象的背后,是她常年容忍无性无爱的婚姻,听闻丈夫调戏了妹妹,也要说服自己是妹妹勾引在前。
她收到自己升职的消息后激动万分,可一听说工作地点在芬兰,又立刻变得犹豫不决——她担心丈夫会不同意。
难得下定决心剪了喜欢的发型,却感觉不符合往日的气质,宁可常年戴起假发。
甚至遭遇流产,也只是当作来了大姨妈,去了趟洗手间就立刻返席做回那个端庄优雅的自己。
偶尔有撑不下去的时候,她在妹妹面前崩溃大哭,妹妹问她怎么了,她只说我真没事。
相比女主的彻底躺平,女主姐姐更像是当代年轻人的写照,始终困在角色之中,努力完成被定义的日常。
去年智联发布的《白领生活状况调研报告》中,提到年轻人在职场或生活中遭遇委屈时,只有26.8%愿意正面理论,绝大多数人都倾向用压抑和忍耐,来维持表面上的一团和气。
常常安慰自己,忍耐是一种延迟满足的智慧。可当无休止的隐忍成为习惯,我们变成和女主姐姐一样,只记得上一次不知缘由的崩溃大哭,却忘了何时还曾不受拘束的大笑。
而无论是姐姐的隐忍,还是妹妹的颓丧,都只是用外在的表现形式,掩盖内在的心力交瘁。
也正因如此,性格迥异的姐妹会来到同一家心理辅导机构。
在这里,女主遇上曾为自己办理贷款的审批员。她这才发现,这位印象里脾气很好的男人,也需要在解压室里对着自己讨厌的人的画像大骂,才能换来身心一时的平静。
而只有在与自己没有交集的人面前,他们才愿意倾述内心的痛苦,男人坦白自己的婚姻其实很失败,女主则笑着说:“我好想哭,一直都是。”
第二天,审批员来到女主的咖啡厅,重新审批她的贷款资格。
两人坐回桌子前面,是对彼此的和解,更是与自己的和解。
这一刻她想起,闺蜜小波生前最爱说的一句话:“人都会犯错,这也是为何他们会给铅笔装上橡皮头。”
承认自己过得不如意,并非什么可怕的事,毕竟橡皮就在手中,只要有不逃避的勇气,就永远有重新开始的机会。
“一切都会过去的。”
—
《伦敦生活》的一大特色,就是女主总爱突然看向镜头。
她将观众当作自己,倾述内心的独白。当她将所有试图关心自己的人推开,这成为她缓释痛苦的唯一方式。
直到咖啡厅的贷款获批,她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她将桌椅摆到店门口,摆成一个谈话角,要求每位来买咖啡的客人,都要在这里跟陌生人聊天。
曾经门庭冷清的咖啡厅,因此逐渐变得热闹起来。
女主无意变成大家期待她成为的样子,却也不再像从前那样,拼命证明自己不在乎一切。
她尝试主动去拥抱姐姐,尽管动作还很犹豫。
她依然看不惯继母,可当父亲因为害怕再次进入一段婚姻而躲进阁楼时,她耐心安慰父亲,帮他打开心结。
当她爱上为父亲证婚的神父,她抛弃骨子里的逞强,无视宗教的教义,来到神父的面前。
深夜的教堂里,女主隔着忏悔室的墙壁,哭着告诉神父自己的脆弱和无助,第一次无所保留吐露浓烈的情感。
忏悔室的门突然被打开,月光涌入的地方,是神父站在那里,眼中是被她用真诚打动的泪光。
故事的最后,姐姐丢掉假发,离开不幸福的婚姻,远赴芬兰追求自己的未来。
父亲在女主的搀扶下步入婚姻殿堂,勇敢追寻余生的爱情。
而神父终究还是选择皈依教门,没有接受女主的爱。
若是放在从前,女主会满不在乎地表示没关系,可这一次她告诉对方:“我爱你。”
神父握紧她的手,安慰她:“一切都会过去的。”
许多网友因为这一幕而泪奔,明明女主已经拆除心墙,还治愈了身边的人,却依然痛失自己的真爱。
可生活便是如此,不会因为你变了,就也跟着变得一切顺利。
然而从包裹自己到释放自己,一个人就是在这样转变的过程中,逐渐明白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进而重拾承受诸般不如意的勇气:不再因为预设了注定失望的结局而害怕开始,也不会在拼过爱过失去后以受害者自居。
女主目送完神父远去的背影,在剧中最后一次望向镜头,她微笑向观众告别,也是挥别曾经的自己。
在深夜清冷的街上独自离去,不是人们渴望的结局,但只要坚定走下去,便迟早会有看到光亮的时候。
真正自我的人生,是不被定义地活着
—
《伦敦生活》播出后,有人认为菲比一定就是剧中女主的原型,否则不可能将一个大龄单身女青年的彷徨绝望,刻画得如此细腻。
菲比不同意这样的赞誉,她认为这是对女性的偏见,觉得她们天生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只能把日记本里的内容搬上荧幕。
事实上,她出生西伦敦的富裕家庭,有着幸福美满的童年和家庭。英国皇家艺术学员毕业后,她凭借出众的才华,不仅自编自演《伦敦生活》,还担任热剧《杀死伊芙》的编剧。
除了排斥对女性的偏见,菲比也反对被女性主义所绑架。
剧中她饰演的女主,和姐姐一起参加女权主义者的演讲。
当主持人询问在场女性“谁愿意用5年寿命换一具完美的身材”时,女主毫不犹豫举起手,然后在发现全场只有自己和姐姐举手后,尴尬地收回手。
这一幕恰好反映了菲比的真实态度:想要自己身材变好是人之常情,没有必要上升到迎合男性审美的高度,从而逼迫自己放弃喜欢的东西。
而通过《伦敦生活》,菲比将这份态度从女性主义引申到更广阔的人生主题中。
在她看来,Fleabag身边的人活得身不由己,是因为一直活在别人定义的角色里。而Fleabag执着于证明自己不在乎,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定义。
生活不是为了证明是或不是什么,而是为了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
面对偏见与压力的裹挟,一个人最好的活法,不是顺势躺下,也不是一味较劲,是价值上的自我认同,精神上的自我满足,是任何情况下都有不被定义的勇气。
原标题:《豆瓣9.5,“丧”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