睫毛膏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孩子事事跟我对着干被要求听话的孩
TUhjnbcbe - 2025/4/6 17:10:00
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疗效比较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我有个要好的同事丽莎,最近状态特别不好。

原先白皙细嫩的皮肤,笼罩上了一层黑黄之色,还不停地冒痘,原先强健的身体,现在时不时闹点头疼、心慌的症状。最要命的是,情绪变得焦躁易怒,几次三番为了点小事和上司、同事闹不愉快,以至于一些年轻同事在背后议论,别是更年期提前了吧?

这可真是冤大了,丽莎还不到40岁,再怎么样也和更年期扯不上关系啊。她的状况,应该是和过重的精神压力有关。在一个稍有余暇的中午,我约她外出吃饭,她紧绷的心弦暂时放松下来,向我倾诉了郁结许久的心事,原来是因孩子而起。

丽莎的女儿6岁,正是懵懂可爱、让人看不够亲不够的时候,可是丽莎却被小家伙搞得不胜其烦:“没有一件事听话的,什么都要和大人作对,带她一天能活活气出心梗、脑梗!”

到底是怎么个“事事都要和大人作对”呢?我一时有点摸不着头脑,让她举例说明。

“嗨!举例啊,简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丽莎猛灌下一杯咖啡,愤愤地开启吐槽模式。

叫她用完画笔要逐个套好笔帽,她当耳边风,每次都是满桌乱扔,新买的水笔没多久就干了。有一天好像忽然开了窍,开始自己整理了,却因为其中一支笔的笔帽太紧,怎么也套不上,折腾了好一会儿。丽莎见时间已晚,就说别弄了,让妈妈来,可是她死活不肯,一番拉锯之下,丽莎心火上攻,直接抢走了女儿手中的笔帮忙套上,结果自然又是一场天雷地火。

跟她说了多少遍小河要画成绿色或者蓝色,但是为什么她非要画成灰色呢?为这事还跟大人置气,把画好的画都撕了。

一个周末的晚上,小妞吃过饭就进了自己房间,很久不出来。丽莎过去一看,原来是在剪窗花。想到她当天还没练过钢琴,就催她赶紧去练。小妞说:“妈妈,我想剪完十张窗花再去练琴。”她口气强硬:“不行!净整这些没用的,马上去练琴,练完再剪!”小妞脾气也上来了,推三阻四就是不肯去练,最后还是以丽莎夺走剪刀和彩纸、小妞大哭一场告终。

还有个周末,全家要去参加朋友的婚礼,麻麻正在对镜梳妆,小妞没有任何预兆地一把抓过麻麻的口红、眼影、睫毛膏,把自己的小脸涂成了猴屁股。麻麻自己的妆没化成,还要收拾残局,赶到酒店时已错过了新郎新娘深情表白的瞬间。

……

我特别能理解丽莎每天和女儿斗智斗勇的辛苦。养育孩子本该是一件温馨美好的事情,是什么把本该充满了温情的亲子关系变成了剑拔弩张的敌我关系?

一直以来,“听话”仿佛是对一个孩子的最高褒奖。哪个妈妈要是敢拍着胸脯说“我家孩子特别听话”,她绝对会被无数羡慕嫉妒恨的目光聚焦。孩子的“不听话”,是家长心头的一道肉刺,扎得人生疼,又怕生硬拔下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如此执着地想要孩子“听话”呢? 

答案很简单——孩子听话,大人省心啊!一个孩子,要是家长让干啥就爽快地干啥去,对家长的命令从不说“不”,让他往东就不敢往西一步,家长一瞪眼、一板脸他就吓得大气不敢出,那带娃这件事将变得多么便捷高效啊!自己也会显得是多么教子有方的家长啊!

问题是,这是教育吗?

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中回复一位家长咨询“怎样杜绝孩子叛逆”,是这样说的:“两个建议,第一,家长首先不生气,这是主要办法;第二,生个机器人孩子,自己控制程序”。真是辛辣地道出了问题的真相啊。的确,那些一味抱怨孩子“叛逆”、“不听话”的家长,他们的潜台词就是想要那种“程序式”的育儿效果,期望自己输入什么指令,就得到可预期的结果。

很明显,这是控制,是反教育的。教育思维以“控制”主导的家长,其实质是没有把孩子当成有思想、有个性的独立个体来看待,不能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对孩子缺乏尊重、接纳和体谅,站在成年人居高临下的位置,生硬地把孩子纳入自己认为正确的轨道。

丽莎对女儿的教育中,就有这样的控制思维存在。她和我们交流最多的,就是如何精准地操控女儿的衣食住行、一举一动。每天穿什么衣服,每餐饭吃多少,每门才艺练习多长时间,和哪些小朋友交往,一幅画应该怎样涂色,都要求女儿按照她的意思去做。同事们觉得她这个妈当得实在辛苦,劝她适当放手,她一个劲地摇头:“那哪儿行,我这么管着她还经常不着调,不管岂不是更不像话啦!”

女儿小的时候,丽莎的做法还算有些用,即使女儿反抗一阵,也很快就被降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招数越来越不灵验,母女间的对抗越来越频繁激烈。双方都认为真理在自己一边,都想不通为什么非要听对方的,事情进入了死循环。丽莎无数次被女儿噎住,只能憋出一句自己都觉得没什么说服力的话:“……因为我是你妈,你是小孩,小孩得听大人的!”

其实,丽莎应该感到庆幸,女儿表现出来的“不听话”,正说明她体内的自由意志还没有萎缩,她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长强力控制的反抗。丽莎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放弃“为什么女儿事事和我反着来”的执念,换个角度看问题,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育思维。

童年是人生一段美好而特殊的时光,它的可贵之处,在于以未经成人世界洗礼的纯真,去感知天地万物,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为将来的精神高度和人生厚度打下基础。在这个时期,孩子需要一个简单、通透、少束缚的外部环境,去充分发展他的自由意志,而不是被纳入成年人的思维定势中加以各种“规范”。

大人觉得孩子总是不听话,那么要是把我们代入到孩子的位置,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会不会觉得大人也是处处和他们“对着干”呢?

比如,宝宝我学会整理自己的画笔了,很开心,就想弄得整整齐齐,让妈妈也高兴,遇到困难,我再琢磨一会儿怎么了,难道早睡几分钟就这么重要吗?

比如,为什么你们大人非说小河只能画成绿色呢?宝宝我明明看到过灰不溜秋的臭水滨啊,我想把它画出来,拿到幼儿园去告诉小朋友,要是再往河里扔垃圾,小河就变成那样啦!

比如,周末的休闲时光,宝宝我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怎么了?练琴和剪纸,在我眼里没有价值高低,只有哪个兴趣更浓、想做的愿望更迫切啊。

比如,宝宝我是个女孩子,爱臭美,对麻麻的化妆品感兴趣呀,就想偶尔试那么一下下,你都如临大敌,真不开心,那我只好趁麻麻化妆的时候来搞突袭啦!

……

同样的事情,转换一下身份和角度来看,竟有了完全不同的解读。原来,在孩子心目中,我们也是那么“不听话”的家长!我们凭借着智力和经验上的优势,以自己作为“过来人”的强势地位,时时处处给孩子指导、规定和纠正,总要求孩子改变自己的心意,按照我们的意见去做。你以为自己是富于责任感的家长,你付出满腔的爱,但是孩子感受到的却是控制,是与爱相反的东西。

没有人喜欢被控制,成人世界同样如此。设想一下,如果你的伴侣整天盯着你锅盖要反过来放在灶台上,贬低你爱看的节目而要求你跟着看他喜欢的节目,你能接受吗?如果你的长辈总是要求你按照他们的喜好选择职业,总是对你催婚、催生,你心里会舒服吗?如果你的上司要求你事无巨细请示汇报,不给你职责范围内应有的自主权,你会不会觉得这份工作令人窒息?

没错,在任何关系里,控制都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毒气。人生来都有追求自由的天性,违背人性的东西总是潜藏着某种或明或暗的破坏力。

控制,意味着贬低一个人的智力和能力,不信任一个人的自我调适能力。喜欢控制孩子的家长,其实内心有着很深的无力感,可能潜意识里对自己的人生是不满意的。他们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实际上满足的是自己的需要,关心的是自己的意见有没有被采纳,从而彰显自己的重要感。

从根本上说,这是家长和孩子界限不清,以及家长自身价值感不足的表现。很多家长一边事无巨细地控制包办着孩子的事,一边嫌弃孩子能力差,而一旦孩子表现出想逃离控制、展翅单飞的意愿,马上又打击挖苦:“平时我样样为你操心,看你离了我怎么行!”现在,我们批判“啃老族”、“成年巨婴”的时候,把板子全打在年轻人身上其实并不公平,父母从小的控制和包办、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剥夺,要负很大的责任。

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一个在控制中长大的孩子都有足够的能量去挣脱这个无形的枷锁,更多的孩子是在日复一日的抗争与失败的死循环中习惯了被控制,泯灭了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主体意识,精神逐渐萎靡,真的变得像家长贴上的标签一样,懦弱、无能、平庸,成不了事。还有一些极端案例,孩子被养成“白眼狼”,对父母一边依赖索取,一边百般厌弃,双方结下仇怨、互不容忍,甚至酿成人伦悲剧。

摆脱控制思维,对很多父母来说并不容易,其中涉及到对人性的认知、对孩子的感知、对教育规律的把握,还有自身的修行。这里尝试给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一:相信。优秀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基于“人性本善”的立场,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向善向美的基因,家长要做的就是保护和激活这种基因,使她成为孩子一辈子的生命底色。相信孩子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只要确保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之上,就不需要家长无微不至的指导和纠正,就像相信我们的身体有自我疗愈、自我平衡的能力,不需要各种保健品、针灸、理疗的随意介入,很多时候这种介入反而扰乱了人体的内在调节机制,本来没病却“保养”出一些病来。

关键词二:看见。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原因的,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行为背后一定隐含着不为人知的心理密码,或是某种期许,或是某种不满,或是某种探究。这也正是从“人性本善”的立场作出的合理推断,一个正常人不会总是故意作出让人讨厌的行为。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无厘头”行为感到抓狂,是因为我们没有站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去看见真实的他们,去感知他们行为背后的所思所想。

有段时间,我女儿晚上总要先钻到我被窝里躺一阵子,才回到旁边自己的被窝去睡。我累了一天还不能及时进被窝,觉得她不体谅我,为这事训了她好几次。后来有几天我特别忙,晚上在家办公,就让她自己先睡,也没空理会这事了。我加班结束后,女儿忽然有点怯怯地对我说:“妈妈,你知道我为什么要钻到你被窝里吗?因为你怕冷,睡觉要用热水袋,但是我又很怕热,有时你的热水袋靠近我被窝,我小脚伸过来觉得热,所以我想能不能帮你先暖一下被窝,你就不用冲热水袋了。”我恍然大悟,原来女儿在动用她有限的小脑筋,策划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因为怕我不认可,一开始并没有说出自己的用意,而我之前的主观和固执,差点误会了她的一片善心!以后我就注意了,当女儿做出什么费解的举动时,先不忙说这是错的、必须怎样,而是试着捕捉她的真实想法,让她有一种被理解的喜悦,然后才商讨解决事情的合理办法。慢慢地,冲突越来越少,母女间的互动进入了良性循环。

关键词三:接纳。真诚接纳孩子的个人特质,包括他的优点和不足,而不是以家长心目中的完美小孩标准去审视他。正是人的差异性,构成了世界的多彩,每一种能力特长、性格气质的孩子都会有他立足于世的方式。特别是在一些没有对错之分、纯属个人习惯或兴趣的事情上,不要和孩子纠缠,这样才有利于孩子把能量集中在自我成长上。要允许孩子在某些事上做得不精彩,给他最温暖坚定的支持,让他知道不管成功还是挫折,不管出众还是平凡,他都是家长心目中独一无二的那一个。不要担心没有家长的耳提面命他就做不好,正好相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反而会使孩子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中,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而努力。

关键词四:剥离。划清自己和孩子的界限,真正把孩子当作和自己一样的独立个体来看待。分清哪些是孩子自己的事,哪些是家长要做的,如果是前者,就仅限于提醒,但不要强求。亲子之爱的本质是指向分离的,家长介入孩子的世界越多,孩子的自我就被挤占得越窄小,孩子将来替自己做决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能力就越弱。

这几年有句话很流行,“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我见过的最极端例子,是我的一位远房亲戚在天气降温时特地飞到北京,给上大学的儿子送去一箱新买的冬衣。当时儿子正和同学在篮球馆打球,见了妈妈很不高兴,勉强带她找了酒店住下后,整个周末都没有再陪过妈妈。亲戚回家后倍感委屈,遇到熟人便抱怨儿子不懂感恩。其实是她没有觉察到,她一直以来入侵孩子自我领地的做法已让儿子深深反感,高考时坚持考到北京就已经表明了这一点,她却还是不知疲倦地操心本不该她操心的事。一个19岁的大男孩,冷了难道不知道添衣服?就算没有合适的不会去买?千里送寒衣,看似感人,实际上却是贬低了儿子的自理能力,让他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儿子有这样的反应也就不意外了。

文章的最后,上一个目前为止我身边“反抗”家长控制最成功的案例吧。

我的高中同学慧慧,成绩优良,三观端正,性格开朗,但是在父母眼里,她却一直是个“不听话”、“不成事”的孩子。上学时,她自己选的衣服总是被母亲否定,房间里的东西总是被母亲收拾得找不到,假期想做的兼职总是被父亲搅黄;工作后,又总是因为父母不同意她的跳槽计划、干涉她的消费、否定她做家务的方法、不认可她选择男友的标准而发生冲突。

直到30岁时,她忽然觉得再这样下去自己的人生真的毫无希望可言了,毅然发起“独立战争”,提出自己买房搬出去住,毫无疑问又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女孩子找个好老公最重要,都三十了还一个人晃着,却操房子的心干嘛!再说了,看你平时做什么事都做不像,你一个人住能搞得定么?!”

这一次,她似乎把三十年来积攒起来的反弹力聚焦成了一束强光,迸发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惊人能量。她编各种借口,业余时间瞒着父母到处看房,选好心仪的房子后,偷出一直以来由母亲保管的自己的工资卡,以及家里的户口本,付了首付,办完了过户手续。

这场战争段位太高,整个过程又做得密不透风,极大地挑战了慧慧父母的一贯认知。搬家那天,面对父母错愕到半天说不出来话的表情,慧慧心里充满了胜利的快感。

开始独立生活后,慧慧不断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人生的靠谱和精彩。家居环境虽然没有整洁到母亲要求的一尘不染,却也不至于多么脏乱差;自己做的菜虽然不如母亲的手艺好,却也可口健康;消费上虽然做不到父母传统观念中的节俭,却也能合理安排,以她的收入绝对hold得住;作息习惯虽然做不到父母要求的“严格自律”,也没离谱到哪儿去,业余时间还学了好几门在父母看来“没啥名堂、瞎折腾钱”的爱好,比如茶艺、古筝、瑜伽,整个人的状态越来越丰富、有活力。并且因为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心情格外舒畅,工作状态也跟着一路提升,三年里连续两次晋升职务,现在已是年薪50万的金领。

而一直让父母揪心的婚姻问题,竟然也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圆满的结果。35岁那年,她在一次业界论坛上邂逅一位同样优秀的单身同行,两人相见恨晚,迅速碰撞出爱情的火花,一年后就组建了小家庭。她说,虽然来得晚了些,但这是自己变得足够独立、成熟、强大之后,遇到的在精神上对等的人,未来一定会非常幸福。

慧慧终于发现,原来自己并不是父母口中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差生。而她的父母,对女儿强行做成的这场独立战争,从一开始的愤怒、惊愕,到不得不接受,最后到由衷地欣慰和赞赏。现在他们逢人便夸耀自己女儿能干,和女儿女婿的关系也非常融洽。

那些还在纠结为什么孩子事事和自己作对的父母们,请相信这件事吧——离开你们,孩子照样能活成一道光,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男神和女神。

并且,他们迟早是要离开你们的。为了这分离能够顺畅、少伤害少痛苦,从现在开始,让我们走出“控制”这个樊笼吧,成全孩子,也成全自己的后半生。

作者介绍

七彩仙人球,“尹建莉父母学堂”签约作者,六岁女宝的妈妈,企业行政管理,一个年届不惑但始终不丢失好奇心的中年少女,一个既想要事业开挂又想要家庭美满的贪心妈妈,常在夜深人静之时挑灯码字,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愿在这个平台上分享对婚姻、家庭、育儿的感悟。

1
查看完整版本: 孩子事事跟我对着干被要求听话的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