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生活中,数字,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相信很多人在跟数字打交道的时候,都吃过不少亏。
比如在电商平台购物,我们经常被各种折扣计算,绕得晕头转向,本来以为拿到了优惠,结果也没省下多少钱。
我们在选购数码电器的时候,也会参考产品的性能参数。但是,我们也经常发现,这些经过实验得出的参数,也不大可信。
就拿笔记本来说,有些笔记本厂家会在产品介绍上,宣称电池能连续用10个小时,但在实际使用的时候呢,却只能用6、7个小时。
这是厂家在虚假宣传吗?还真不是。
其实,官方给出的10个小时,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测试的,而这种环境,在实际使用中一般不会出现。
打个比方,如果你只用笔记本浏览网页,并且只打开一个窗口,那么就可以使用10个小时。
但很显然,我们在现实中都不会这样使用电脑。所以,如果不清楚这“10个小时”的来龙去脉,我们就很容易被误导。
今天我要给您介绍的这本书——《数字原来会说谎》,就是来给大家支招的。
希望大家听过之后,能够在各种数字谎言面前擦亮眼睛,识破它们的真面目,避免自己遭到不必要的损失。
怎么识破数字谎言呢?咱们先来说第一个方法——问出处。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倾向,每当看到一个说法带上了数据,就会认为这个说法很可信。
至于这个数据是真是假,有没有道理,它就不管那么多了。
所以下次咱们看到有数据出现的时候,就需要提醒一下自己,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有些数据,很可能是凭空编造的,没有任何依据。我们只要问几个问题,就会发现它们经不起推敲。
比如,电视上经常有这样的广告,“本睫毛膏能够给你的睫毛带来12倍的冲击力”、“这款保湿霜能够让每一滴的保湿效果增强65%”......
乍一看,这些说法有了数据支持,好像很有说服力,但我们仔细推敲一下数据的来源,就容易发现漏洞。
睫毛膏能带来12倍冲击力?那么这个“12倍”是怎么来的呢?
“冲击力”这个词很抽象,又是怎么量化计算的呢?
如果广告中没有附上计算方法的说明,那这个“12倍”,很可能是商家为了博取眼球,编造出来的数字。
同样的,商家说“每一滴的保湿效果增强65%”,那么65%这个数字又怎么解释呢?
保湿效果是怎么衡量的呢?一滴保湿霜的效果又是怎么计算的?用谁的皮肤做的测试?……
只要问出这一系列问题,这些数据的可信度就大大降低了,而虚假的数字,也会原形毕露。
不过,数据真实的实验,就有强大的说服力吗?那也不见得。
有些数据虽然没有凭空编造,但只要了解一下实验过程,也可以发现它们很不靠谱。
曾经有媒体在北京的几家著名餐饮连锁店做调查,测试他们的食用冰块是不是合格。
他们动用了两个主体——一个是冰块,一个是马桶水。
对比这两个主体之后,他们发现,这些放在饮料里的冰块所含菌落的数量,竟然比马桶水还要多!
于是这家媒体就爆料,某某餐饮连锁店的食用冰块,比马桶水还要脏,给消费者带来严重危害!
这个报道一出,舆论炸开了锅。
无数消费者表示又担忧又愤慨,纷纷指责这些连锁餐饮店没有社会责任,不顾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不过,后来有人指出,媒体所做的实验,其实是一种噱头,他们故意选择马桶水和冰块做对比,只为引起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