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年3月,由日本侨报社出版的新书“后新冠时代的青年交流——日中青年论坛”悄然面世。作为该书的出版者和日中青年论坛的创办者,日本侨报社总编辑段跃中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一直致力于推动中日两国青年的文化交流与相互了解。在与两国青年的互动中,他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的年轻人变得越来越自信、积极进取、心怀天下,而日本的新一代则变得越来越勇于表达、不再人云亦云。段跃中坚信,这才是两国未来的希望所在。
以文会友中日青年通过征文比赛走到一起
日中青年论坛的主要参与者都是日本侨报社针对中国人和日本人分别举办的两大征文比赛的获奖者。其中,针对中国学习日语的年轻人的中国人日文征文比赛已经连续举办了17年,参与者累计五万余人。而针对日本人的“难忘的旅华故事”征文大赛虽然举办的时间不太长,但却得到了中日双方的重视。去年出版的获奖作品集一度成为亚马逊中国类图书热销榜的第二名。
翻看一篇篇征文,段跃中深深地被两国青年渴望了解对方的迫切心情所打动,感到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深入交流的平台。于是,日中青年论坛应运而生。
年的日中青年论坛原定于在日本举行,但受到新冠疫情的干扰,最终拖到年底也只能改为线上举行。没想到,因祸得福,线上论坛突破了地域限制,除中日两国之外,还吸引了加拿大、新加坡、法国等其他国家青年的参与,与会人数也突破了一百名,成为历届规模最大的一次。与会的年轻人们就后新冠时代的青年交流展开热烈的讨论:当前面临的疫情危机也可以转化为机遇,开启中日两国青年交流的新篇章;越是这样的困难时期,大家越应该更加关心对方,互相帮助,共度难关;今后还可以到对方国家“网上留学”,也可以利用最新的VR技术搞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
段跃中说,这么多年的活动搞下来,自己能强烈地感觉到中国青年的精神面貌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十几年前,中日青年走在一起,人们可以轻易地通过穿衣打扮将他们区分开,而现在他们几乎已经没有了任何差别。本来就富有挑战精神的中国青年眼界变得更开阔,将整个世界都当做了自己的舞台。每年他都会邀请征文比赛中最高奖获得者来日本参观访问。当看到第一次来到日本的中国学生无论是面对着高官*要还是NHK直播镜头都能不卑不亢地用流利的日文生动地介绍中国、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段跃中都会被深深地感动。
日本青年面对中国选择“百闻不如一见”
不仅中国年轻人在变,日本青年同样也在改变。段跃中说,以前的日本人给大家的印象就是喜欢“随大流”,不愿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人。但是,现在日本的年轻一代却明显展现出更强烈的自主意识。他们不再满足于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等二手材料去认知世界、了解中国,而更倾向于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理性客观地感知一切,并勇于将自己的感受和意见说出来。在年度“难忘的旅华故事”征文比赛中脱颖而出的山野井咲耶和池松俊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年出生的山野井咲耶因为在学校讨论*治话题时“气哭”了同班一名来自中国的女同学而受到震动。他不明白,对方为什么会哭,更为那次争论后陷入僵局的同学关系感到痛心。为此,还是高二学生的山野井决心利用寒假的时间亲眼去看一看中国这个“离日本最近却也最远”的国家。因为中国的酒店要求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在入住时必须有成年人相伴,独自一人踏上旅途的他只好选择当天往返的旅程——“上海一日游”。但是,短短的一天时间也让山野井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善良和浓厚的“人情味”。这让他想到,当初女同学会因为大家意见分歧而哭泣,也是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寒假结束上学的第一天,山野井主动找到那位中国女同学,为自己没有从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而道歉。那个女同学不仅接受了他的道歉,还反过来为自己的感情用事致歉。上海之行让只学过英语的山野井萌生了学习中文、将来用中文和富有人情味的中国人直接交流的念头,那位女同学很自然地成为了他的中文老师。通过几个月的学习,山野井为自己的中文发音已经能被中国的语音软件识别而欣喜若狂。他在征文中写道:通过一个人的上海之行,我懂得了站在别的国家立场思考问题的重要性和可贵之处。在新冠疫情发生后,日本国内无论是民主派还是保守派媒体都异口同声地批评中国。我觉得,越是在这样的时候,我们更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单方面的主张,而应该试着多听听对方的意见。因为我们同处于一个世界。
比山野井年长14岁的池松俊哉对中国的观察也显得更加深入具体。供职于拥有一万四千多家店铺的大型连锁便利店总部的池松平时主要负责便利店的原料采购和商品开发工作。和日本其它的便利店一样,他所在的公司产品供应离不开中国,比如每家便利店收银台旁边的热柜里必不可少的炸鸡,配菜蒸鸡,鸡胸肉沙拉等热销商品,食材就大多来自中国。但是,受媒体报道的影响,很多日本人都对中国产品的质量心存疑虑。作为要对消费者负责的产品开发人员,33岁的池松决定亲自去中国看一看,那些日本人生活中离不开的食材到底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日本青年池松俊哉
年7月,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的池松俊哉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访问了大连、沈阳、青岛等地的合作工厂。还没走进厂房,中国工厂质量管理和卫生标准水平之高就已经改变了他的“中国印象”——在进入生产车间之前,所有人都要接受专门人员的检查,不仅附着在身上的头发,连睫毛都必须用专用的吸尘器吸走。
更令他赞叹的是中国利用工资提成机制提高生产效率、维持产品质量的管理体制。例如,在制作烤鸡肉串时,工人被分成鸡肉修剪组,串肉组和烤肉组,每个组中有三到四人,工资根据各组的成交额来发放。每个组都还会配备一名质检人员。检查人员如发现问题的话,生产者会被减薪。同时,找到不达标商品的质检人员会得到额外的奖金。这种做法与大多数日本工厂采用的时薪制有很大不同,可以通过相互监督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维持商品的高品质,令池松感到中国也有很多值得日本学习的地方。
不仅如此,池松在考察中还发现,中国的鸡肉加工工厂都拥有自己的养鸡场和捕杀场,甚至连养鸡的饲料都是自产的,从饲料的栽培、肉鸡的养殖、宰杀、加工到包装,全部在公司内部完成,从而在各个生产环节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新鲜度。作为一名拥有7年从业经验的商品开发商,池松俊哉在日本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公司。
中国工厂除了厂房之外,还建有配套的公寓、商店和公园,大得像个城市,为全厂一万多名员工打造出一个可以安心工作的生活环境,也令池松俊哉感到震惊。一番考察下来,他被中国人大胆创新和用于实践的精神所折服,以前对中国产品质量的担忧也一扫而光。池松在征文中写道:在日本,仍有不少消费者不愿选择原产中国的产品……百闻不如一见。只要去一次中国,你也会像我一样成为中国的粉丝。
青年接力传递希望
30年前,“中国青年”段跃中来到日本,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日语并坚持向日本各大媒体投稿。在读卖新闻的一次征文大赛中,他一举夺得优秀奖,不仅斩获了30万元的奖金,还因此成为日本驹泽大学百年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校长奖的中国学生。这段经历也为他日后创办征文大赛埋下伏笔——他希望通过征文比赛的形式鼓励更多中日青年的学习热情,一如当年的自己。
25年前,段跃中创建日本侨报社,选择通过出版图书推动中日相互了解。迄今为止,侨报社已经出版了四百多种图书,其中不少书籍进入各类畅销书排行榜,成为日本人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
虽然已经不再年轻,但段跃中欣慰地看到,参加他主办的征文比赛的年轻人很多已成为日中友好交往的主力*,而且呈现出越来越优秀的态势。当看到九岁的日本小姑娘用画和文字表达出自己对中国的喜爱之情时,他更加坚信,中国和日本的未来充满希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